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
将于11月18日至24日
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
上海当代音乐节秉承“上海·世界·当代·未来”的宗旨,展示国内外当代作曲家的精品佳作,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出前沿性、探索性的原创音乐作品,打造青年音乐家展示才华的高端平台。
上海当代音乐节(SHCMF)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重大艺术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音乐节之一,为中外优秀作曲家提供国际交流平台,让音乐艺术学界向往之。
2008年,首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在时任上音院长杨立青倡导与推动下成功举办,经过14年匠心打造,“上海当代音乐周”于2022年正式升格为“上海当代音乐节”,现任艺术总监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
关于本届音乐节的举办宗旨,廖昌永表示,上海音乐学院始终屹立于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创立并不断完善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担负起引领中国专业音乐发展方向的责任。上海当代音乐节的举办,一方面,为培养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展示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另一方面,为上音建设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牵引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示范者贡献力量。
本届音乐节将呈现高水准的国内外当代作品音乐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大师班、作曲家论坛、国际作曲赛事、全国作曲本科教学·作曲工作坊,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音乐会等,促进多元化、高质量的当代音乐资源集聚上海,进一步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坚守人民立场,大力提升音乐文化软实力。
本届音乐节中,紧贴时代脉搏的庆典作品,融入了音乐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映射出“当代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多位国内外杰出作曲家的匠心之作璀璨登场,增进了音乐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彰显出“世界性”的视野与胸怀;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内蒙古北疆之花乌兰牧骑,用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艺术表现,生动演绎“民族性”的中华审美风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1月18日至24日
7天视听盛宴
11位指挥家、3支交响乐团
1支民族乐团、4支室内乐团
28位独奏/独唱家
奏响80位作曲家的85部当代作品
五大板块
原创音乐
5场大型管弦音乐会
4场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国际比赛
第13届百川奖国际作曲比赛
决赛音乐会
校际交流
全国音乐院校作曲本科教学
作曲工作坊
非遗展演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之花乌兰牧骑”
专场音乐会
More
*11月18日、19日、20日、21日、24日晚音乐会将对外售票,讲座及工作坊面向社会招募观众~详情请关注上音演出小程序及上音票务公众号。
关于今年音乐节的亮点,上音作曲指挥系主任、上海当代音乐节项目总监周湘林这样介绍:本次音乐节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将上演《中国序曲》《大提琴协奏曲“纪念”》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庆典作品,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深情呼唤,激励更多青年作曲家投身于新作品的创作与演绎中。
2024年也是中俄建交75周年,音乐会将呈现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古拜杜丽娜作品的中国首演,为音乐节注入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艺术精髓。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与中法文化旅游年,作为国际音乐交流平台,本届音乐节邀请到法国旅程室内乐团加入。
音乐节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邀请到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之花乌兰牧骑举办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专题讲座及展演音乐会,促使民族音乐瑰宝与当代音乐潮流进行对话与融合。
音乐节还邀请到特里斯坦·米哈伊、赵季平、徐孟东作为驻节作曲家,除了在多场音乐会上呈现他们的杰出作品,三位驻节作曲家还将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创作理念与心路历程。
上海当代音乐节通过创演当代音乐佳作,促进音乐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内涵,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繁荣中国音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作曲指挥系教授、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驻节作曲家徐孟东表示,上海是率先进行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之地,而上音则最早系统引进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从而在音乐艺术领域为建立中国特色作曲理论,表演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上海音乐文化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交流合作的原则,吸纳各种文明优秀成分,从而具备了有容乃大的开放格局。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音乐节及其所有参与者意欲追求、心向往之的目标。杨立青院长倡导、推动了上海当代音乐周的开创,如今升格为当代音乐节。这使得这一当代音乐盛典越办越好、越办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探索性、前沿性。
声乐歌剧系副主任、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歌唱家黄英将在本次音乐节演唱丁善德老院长创作的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以及作曲指挥系副教授梁楠作曲、研究员杨赛作词的《蒹葭》等中国作品。
她介绍说,《滇西诗钞》由五首七言绝句组成,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化和现代化风格的作品。丁善德先生将本民族的音调与法国印象派作曲风格相结合,在演唱再创作时,尽量表现出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风格。《蒹葭》取材自诗经《秦风·蒹葭》,歌曲塑造了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新时代创业者的形象,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非常艺术化。作为艺术家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人要唱好中国歌。我们要努力传承上音的优秀传统,践行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